引言顺发配资
治道承古韵,新声谱华章。为庆祝中国政法大学校庆73周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治道新声”校庆系列活动,旨在以校庆为纽带,凝聚校友力量,汇集资源智慧,讲述政管故事,彰显政管作为,传承政管精神,以期激励学院师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发作为,挺膺担当,以实际行动讲好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故事。
5月17日,为庆祝中国政法大学校庆73周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治道新声”政管名师课暨“讲好政管故事”专场活动。活动特邀学院优秀校友代表回校,和学院离退休教师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学院党政学工教师、本硕博学生代表等130余人齐聚端升楼第一阶梯教室,重现经典课堂与名师风采,畅叙院史典故与时代发展,传承发扬政管精神、法大精神。活动由学院院长助理、国际政治系副主任韩笑教师主持。
韩笑
活动伊始,院党委书记王英伟致辞讲话。王英伟代表学院对各位校友在校庆73周年之际返校参加学校和学院系列庆祝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学院师生参加本次庆祝活动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校友承载着学校学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所大学、一个学院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生动的诠释,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有其立身之本,一所大学、一个学院也有其立校之本和立院之本,这个根本是一所大学和一个学院成为其自身之所在,“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根本集中体现在承载的历史、生动的故事、取得的成就和熔铸的精神中。王英伟从政管历史、政管故事、政管成就、政管精神四个方面阐述了法大政管的特质。他表示政管学院培养出的莘莘学子秉承“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精神,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有的为政为民,有的办企创业,都做出了卓越的社会贡献,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彰显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学院今后将继续推进校友工作与学院建设深度融合,做好情感维系和交流沟通,凝聚校友力量助力院校发展。最后王英伟再次感谢校友对学院的深厚情感,勉励学院学子以校友为榜样,传承政管精神,做到厚植家国情怀,笃行致公精神,涵育人文素养,扎实专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成长为新时代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
王英伟
一政管名师课:学术深耕与治理智慧的交融顺发配资
红心照桃李,讲台写春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学院特别邀请我院离退休教师代表屈超立教授、马建川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代表王鸿铭副教授重现学院经典课堂,带领校友重温谆谆教诲下同窗共读时光,展现学院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情怀。
屈超立教授自1996年起在政治系工作,躬耕讲台二十二载,主讲专业必修课《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版《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等学术专著,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研究领域享有极高声望。荣休三级教授后,屈超立教授一直担任校级教学督导,言传身教,帮助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屈超立教授以“宋代监察思想与监察制度”为题,从中国历史上“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吏治传统与监察官员在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切入,解析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监察理念。他指出,宋代中央“一台三院制”与地方“监司”分权制及州级通判“监州”制的制度设计,彰显了宋朝监察制度监察独立、考核严密、选拔严格的三大特点,以“考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总结其对于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价值,也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学术参考。
马建川教授是我国公共行政学复兴以来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作为学院资深教授,长期担任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及校法治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深耕公共管理领域三十余载,他不仅为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其深厚的理论造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广受学界和实务部门好评,是兼具学术影响力和实践推动力的代表性学者。
马建川教授围绕“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明晰了三种决策的内涵、价值取向和方法,从决策制度设计与具体决策层面提出三者产生的历史背景,指明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并系统论述三者间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辩证关系,从技术、经济、社会、法律和政治五个层面分析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设计与审查标准,展现出随时代发展,国家治理动态调整不断获取社会广泛支持的进程。
王鸿铭副教授是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后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其主讲的《当代中国政治史专题研究》入选中国政法大学第四批课程思政示范重点建设课程顺发配资,2024年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学校立项。
王鸿铭副教授以“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逻辑”为主题,批判既有西方政党研究“重选举、轻治理”的局限,提出政党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四种嵌入模式。通过梳理中国政党-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阐述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政党-国家互嵌关系”是中国治理实践的优势所在,既保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激活国家治理效能,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我的政管故事”:精神传承与青春实践
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学院的历史与未来由每一位师生绘写,学院邀请青年教师代表汪佩洁和两位青年校友讲述“我的政管故事”,叙议在法大、在政管学院学习生活的经历以及对自身成长的影响。
青年教师代表汪佩洁是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她从“职业生涯起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加入政管学院以来的感悟。从“院史传承的薪火相继、师资队伍的精兵强将、学子情怀的家国担当”三个层面,讲述对政管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身为“政管人”的荣誉感。本系教师“传帮带”的温暖氛围、本专业深厚的学术科研积淀、本院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热忱,均成为她不断奋发勤勉教学科研、深耕教育领域的动力源泉。最后,汪佩洁衷心祝愿学院发展一片坦途,祝愿每一位政管人永葆对学院的热爱和认同。
校友代表畅河润现就职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编办,是学院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20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他首先表达了对学校、学院的感谢和思念,之后从“政管学院于我的意义”的角度切入,简述了七年间学习专业知识、结识良师益友、参与社会实践带给自身的成长,着重强调政管学院赋予自身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价值立场。他通过深情回忆课堂上,教授们理论与案例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公”与“致公”的深刻涵义;实践中,辅导员在学生选举、奖助评定等工作中坚守公平正义;疫情期间,暖心帮助毕业生转运行李,推动学生自治改革等细节,表示在书本中,更在书本外,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形成了他在培养法治精神的同时对“致公”的矢志追求。他号召师弟师妹坚守学院“务实自强,兼容创新”院训,在时代浪潮中践行“致公精神”,实现自身理想追求。
校友代表薛琪洪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是学院2019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薛琪洪以“以水滴之微,汇时代江海”为题,以“回望初心”的视角分享了四年间课堂学习、志愿服务、体育活动记录的青春印记,并着重讲述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经历和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支教的经历,阐释了学有所为,践行家国情怀的幸福感。他表示,政管学院教会他“奋斗”“正义”“兼容”“致公”的道理,赋予他不断全力以赴尝试探索的志气、底气和勇气。他寄语师弟师妹做一颗永不干涸的水滴,在时代的浪潮中奔涌向前。
三专场恳谈会:跨越代际,共话成长
在主持人韩笑组织下,夏林、贲享雷、王鸿铭和潘祝君4位校友与马建川教授对话,讲述政管记忆,寄语学院学子。
马建川教授深情回溯学院发展脉络,强调学科建设需紧跟时代脉搏,寄语青年学子“在变革中打破学科边界,让理论回应现实需求”;现为政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师的夏林校友以“因爱情回归法大”的故事,串联起学院发展和个人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她引用梅贻琦先生“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期许学院继续以大师精神滋养学子,将“爱与情”的人文精神融入育人过程;现就职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贲享雷校友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顶住压力坚守法律底线,实事求是的事例,表示这份坚守正源于政管学院培育的“公共精神与家国情怀”;学生潘祝君则聚焦学生工作与体育精神,以篮球赛夺冠的经历展现“师生同频、校友助力”的政管温度和师生情谊,他呼吁师弟师妹珍惜在校时光,在学术与实践中不断积累,延续政管人的奋斗底色。嘉宾们共同强调,政管精神是“家国情怀、公共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激励新一代政管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期待学院持续凝聚校友力量,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育人共同体。
七三载法大弦歌不辍,四十载政管薪火相传。从历史纵深到时代前沿,从学术殿堂到基层实践,本次活动以“精神传承”为主线,串联起政管学院的育人脉络,折射出政管学院的发展变迁,本次“治道新声”政管名师课暨“讲好政管故事”专场活动在师生校友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内容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网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