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一位名叫卫鞅的谋士风尘仆仆地来到秦国。当他向秦孝公阐述自己精心设计的富国强兵之策时,这位年轻的君主听得入迷,连用膳都忘记了。经过深入交流盈珑操盘,秦孝公被卫鞅的治国理念深深打动,决定在秦国推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变法,彻底改革旧制度。
卫鞅原本是卫国贵族后裔,但家道中落,在卫国始终得不到重用。怀揣着远大抱负,他辗转来到魏国寻求发展,却因无人引荐而郁郁不得志。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听闻秦孝公广纳贤才的消息,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之路。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和秦国的命运。
当时秦国朝堂上,变法之争异常激烈。秦孝公虽然力主改革,却遭到以甘龙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在一次重要的朝议中,白发苍苍的甘龙慷慨陈词:祖宗之法沿用多年,官民皆已习惯,贸然改动恐生祸乱。但卫鞅立即反驳:治国之道贵在因时而变,只要利国利民,改革旧制有何不可?他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最终让反对者哑口无言。
展开剩余45%获得秦孝公全力支持后,卫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为树立法令威信,他想出一个妙计:命人在都城最热闹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张贴告示承诺重赏能将其搬到北门的人。起初百姓将信将疑,无人敢尝试。卫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后,终于有位壮汉挺身而出。当壮汉真的获得重赏时,围观百姓惊叹不已,新法的公信力就此确立。
公元前356年,新法正式实施。虽然遭到贵族集团的强烈抵制,连太子都公然违法,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卫鞅坚持依法惩处,为此埋下隐患。经过多年改革,秦国国力大增。为表彰卫鞅的功绩,秦孝公封他为大良造,赐予商於十五邑,从此人们尊称他为商鞅。
然而好景不长,秦孝公去世后,曾受处罚的新君秦惠文王即位。心怀怨恨的新王立即展开报复,不仅废除新法,更以谋反罪名通缉卫鞅。逃亡途中盈珑操盘,卫鞅尝到了自己制定的连坐法的苦果——无人敢收留这个逃犯。最终,这位改革家惨遭车裂,他推行的变法也随之废止。一代改革先锋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